2018杂记

最近几个月疏于笔耕,没写什么东西。但是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今天得空,暂且把Todo-list里的东西杂七杂八地写下一些,日后有空再加以整理吧。

游轮之行 - Norwegian Escape 加勒比海14天

11月底到12月初的超豪华(对我来说)14天游轮之行,契机是剩下11天年假要强制休完。话说上次纯旅游是2007年的云南之行,而上次休年假,应该是2014、2015两年(因为悉尼法律规定办公室closing down可以强制员工休年假,结果我一直都在家里打游戏);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是希望能把年假换成钱。不过摩根大通年假无法carry over,于是我在11月初搜了一下,发现月底有个14天的游轮,最低价529刀还挺划算的,就决定奢侈一把咯。

11/25

出发;天气不错。Google上的地标是错的,走了十几分钟冤枉路。

11点30开始上船,但其实10点半就可以了,有经验的人都会早登船。预约的登船时间,用餐时间基本没用,人多的时候都要排队。

上船之后就可以在船尾的自助餐厅吃饭了,船尾整个半圆都有玻璃窗,想从哪个角度欣赏纽约港的景色都可以。

因为很兴奋,我穿着T跑来跑去,幸好没有生病。(不过后来还是感冒了,这是后话。)

被船里的设施惊艳到了。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酒店风,正餐和住宿服务都是一流水准。晚餐的Beef Medallion很好吃。

晚上的浴巾动物是企鹅。

整个船转了一圈。

11/26

(待续)

温哥华游记

今年6月份去了一趟温哥华办事,顺便玩了一个多礼拜;事儿很小,基本算是纯玩。除去年底的游轮之行,这个也是最近十多年为数不多的旅游经历了。

(待续)

复仇者:无限战争 观后感

在游轮看的,期间楼上玩赌博保龄球之类的人很吵,不过好在有字幕。因为要把太多的人物塞到同一部电影里,不可避免地采用了多线叙事。对一般电影来说,双线是恰到好处的手法,对导演的驾驭能力要求稍高,但观众理解起来不太难;多线剧情要想让观众跟得上,每条线的情节必须要简单化,体现在本作上就是打打打。在这里编剧和导演要做的就是不过多诠释,剧情深度只能靠观众自己在人物身上发掘了(作为对比,Batman v Superman就是导演的表现欲太强,导致本来很简单的情节被诠释的一塌糊涂,票房也不怎么样)。无限战争的人物亮点很怪,主要聚焦在大反派Thanos身上,剧情转捩点灵魂宝石献祭,和后面的猪队友Star Lord逆风局强行浪一波,核心都是Thanos本身的人设。这种做法从结果看,效果似乎还不错,最后的英雄们只留一小半的处理,我的不满主要在于剧情和画面的表现上,设定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属于我欣赏的“明知不可以而为之”类型。

黑豹 观后感

豆瓣知乎上一股脑地评价是对其表现的政治正确的反感,这个我不细评价,只说结论。结论就是,作为一个单民族独裁国家,大部分中国人不具备国际化思维,思维的弹性比日本还低,顶多比伊朗朝鲜强点儿有限。反对的人别急着骂街,随便找个“真正”的多民族国家带上个一年半载,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不过当然,没人的时候我也会把这个片子叫成African Amrican Panther(出处是Bruno里主角拿OJ耍宝那段),不过不会据此给本片差评。

就Introduction性质的Marvel电影来说,黑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高科技长矛战士的违和感主要是原作的锅,美漫设定一向跟严谨两字无缘,电影的诠释挺不错的;要说不足,主要还是Marvel电影最常见的失败原因:反派不给力。但是呢,因为复仇者2的Ultron奠定了Marvel电影的下限,相比之下本片也就并没有那么不可原谅啦。

PS:对我个人来说,最难受的是故意装出来的非洲口音,不过这仍然不算电影的缺点,或者应该说正相反。想象一下《鬼子来了》里的唐山口音吧。

太宰治

娱乐方面我们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很多,但说起来,我对日本纯文学的了解其实很浅。中学时读的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充其量就像是三国演义一样的流水账,文学价值很低(没错,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两码事);三岛由纪夫、穿瑞康成的作品则是跟百年孤独一样,根本读不下去。要说原因,还是我本人的审美层次比较低,会追求有趣的情节。这点我自问比一般人还是强点,但仍远未到理想境地。

回到太宰治的作品。契机是伊藤润二的《人间失格》,我感觉伊藤氏希望在原作之外,结合太宰治其他作品中的形象来塑造大庭叶藏这个人物;但人物的形象根源还是原作,因此即便大庭叶藏本人在《小丑之花》中也出现过,但差别和《人间失格》太大,因此漫画中完全没有采用相关的设定,反倒是不相干的《维庸之妻》中的丈夫形象和漫画中的更为接近。不管怎么说吧,通过漫画中我才知道太宰治这个人,也有了接触其作品的愿望。

我读的第一本太宰治的书是《御伽草纸》。只要不是太糟,改写的作品总会让人感兴趣;本书作为经典日本传说的重新诠释,角度介于古人和现代人,严肃和轻松幽默之间,可读性颇高。最合我个人胃口的一点是,太宰治苦苦探求浦岛太郎结局的合理性,最后的成果倒也颇有日本风情,可能说是太宰治特有的新知识分子的雅致。

在游轮上,我有选择性地读了一些太宰治的作品。《人间失格》意外地和漫画差别很大,看得出伊藤润二在重新诠释太宰治上有相当的野心。就结果来说,漫画和原作可谓各有千秋,但是因为漫画的情节更为丰富,小说反倒显得有些单薄,这在改编作品中是不常见的。作为看过漫画的人来说,结合《维庸之妻》,感觉应该会更加熟悉,同时对作者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也会非常好奇吧。

《斜阳》则是我不太喜欢的作品,因为主角性格和我完全相反,无法取得共鸣。不过其中比较有趣味的一点是,和村上春树的作品一样,日本的共产主义风潮也有些许体现。除此之外,这本书是我耐着性子看完的,而《晚年》和《奔跑吧梅勒斯》都是跳着看了一些。其中有些《猴岛》之类的有意思的小品,但是其他作品如果没有有趣的情节的话,并不是很和我的胃口。

总体来说,我可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理解太宰治的作品,但这样很累。因为性格和经历的原因,我无法和他的作品产生共鸣,因此下船之后大概不会再去看更多的作品了。

顺便说一句,太宰治最终自杀成功的时候,比我现在要大两岁。因此不欣赏绝对是性格不合,而不是我没有到达他的高度。

读后感 杂记

中国冤案录 廖亦武

对话体毁了一切。文笔很烂,可惜了不错的素材。话说我很好奇,搞文字工作的跟胡正*一个水准,怎么混饭吃?

  • 胡正,stardict作者,自称天才教教主,写过一本跟技术关系不太大的书,基本上就是整理了一下QQ对话记录就完了。这种充满废话的体裁比语录体还不如啊。

The Dry 迷雾中的小镇

相当不错的现代小说,翻译水平也还可以,推荐。最后揭露真凶的节奏非常仓促,但也可能是刻意为之,算是不算缺点的缺点。

螺丝在拧紧

之所以前面提到The Dry的翻译水平,是因为作为对比,这本书名被加上“译文经典”的译作实在是糟透了,完全读不下去。从这方面说也算是经典得可以了。

来信无拆·杀人鬼 滨尾四郎

无功无过的本格派推理,亮点不突出,缺点也很平庸,除了本身的历史地位之外可读性并不高。

间谍 约瑟夫·康德拉

叙事拖沓,人物散漫,只有放在写作年代里才有意义。可读性不高。

谢云宁科幻小说选

科幻小说里算是不错的,不过科幻小说和武侠小说一样,本身上限就不高,评价不能算太高。我个人是断断续续读了一半,有时间会去看,但也不太想看这种感觉。

天地翻覆 杨继绳

对中国现代史感兴趣的话,这本书不得不看。

中国改革年间的政治斗争 杨继绳

同上,唯一的遗憾就是能看完。

读后感附记

在这里解释一下我的一个文艺观。我认为,对某作品或某作家水平的评价,一般是综合了其历史地位,和本身的水准。具体来说,有些作品或作家(为了方便举例,以下讨论仅限作品,但讨论原则套用在作家身上也合适),离开了其创作背景和年代,比较难以让现代欣赏者产生共鸣;而另外一些作品,其魅力则可以跨越时间,直击现代欣赏者的心灵。因为并非是严谨的文艺理论,下面举出一些例子;同时因为本文是读后感附记,所以作品仅限于书籍。

在开始论述之前,对以上理论,直观上应该至少会产生如下反驳:

此理论适用范围受写作对象约束,因此不具有适普性。比如,科幻、奇幻、武侠等与现实关系不大的题材,理论上比较容易引起不同年代作者的共鸣;与之相对,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与现代距离越远,则越难引起读者共鸣。 作为对上一条的补充,理论上时间、空间跨度越大,作品越难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把不同时空的作品加以比较是不公平的。

对此,我的理论引入了一个前提,就是假定读者本身具有相当的鉴赏能力。主要包括:

横向的知识储备,具体来说,就是了解多种语言及其表现形式的异同;了解当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对现代宗教、哲学、科学有一定的认识。 作为对上一条的补充,所谓科学范围很广。稍微详细一点说明的话,就是对知识本身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论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假定钱学森晚年对人体科学的推崇出于真心,那可以判断说钱老虽然身为超一流科学家,但对科学相关方法论的素养并不高。当然我更倾向于他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纵向的知识储备,具体来说就是不同文明、文化的历史、科学史、哲学史等等。 一定的阅读基础。只有阅读量没有文学理论,可能形成相对幼稚的观点,但随后接触到相关理论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思前想后,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便能融会贯通。只有文学理论而没有阅读量则什么也谈不上(不过纸上谈兵的情形在文学领域很少见就是了,毕竟读兵书比带兵打仗简单,而读书比学习美学理论要简单多了)。 一定的总结能力。正所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总结和理论化可能没法让你逃过下一个大股灾,但对提高一个人的鉴赏水准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对玄幻、穿越、修仙、霸道总裁等小说的批评也主要在此。读书无论如何谈不上坏事,但这种极度强调阅读快感的作品,通常会对读者的总结能力起到摧毁作用,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当然,包罗万有的知识储备谈何容易,对大部分人而言,横向限于当代和自身相关的学科,纵向限于自身所在的文化,是最常见的情形。但要达到在此之上的水准,才能谈得上具有“相当的鉴赏能力”。

有了鉴赏能力,对一开始的种种反驳,就不难加以解释了。我们从这里入手,具体地用例子来论述一下。

对和现实相关度不高的作品,读者的关注点会更加苛刻。对于描写虚构的古代社会的武侠小说,以不久前作古的金庸来举例,其水准只能说是中等。原因是武侠小说的阅读快感引发点主要在于强大主角的代入感,但这方面现代YY小说已经做得更好;金庸作品对七八十年代读者的吸引力,在信息爆炸时代已经远远不如了。那么别的方面的?论架构,金庸自己对自己的批评最为中肯,射雕英雄传的舞台剧形式只是个代表,事实上金庸所有作品基本全靠奇遇推动情节,这在阅读量大的读者眼中是个很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的YY这点显然是刻意为之,就算不说成缺点,怎么也没法当成优点的。而最重要的三观方面,本身品德就不高的金庸先生就吃了大亏,因为人物形象的脸谱化,作品本身很有趣,但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创作年代。越古老的作品,读者欣赏起来就越包容,比如重男轻女、杀人如麻的水浒传,读者反而会特别注意当时社会战乱的社会背景,不会从所谓“细思恐极”的角度切入。相反,对不公平的不同反抗态度、方法,对权势、声望的处理态度,水浒传的这些方面反倒是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尽管文艺水平有所局限,我们仍然认为它是一部水平较高的作品。

(待续,但套用以上态度,我对之前提到的几部作品的看法便不难理解了。这个理论有时间要加以阐述,或者跟我面谈也可以。)

12/8

Zelda 大师模式开荒

Day 1

难度没有想象的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虽然传说中大师模式新手村会被蓝怪轮,但那个的前提估计是只用树枝抽;只要捡一些攻击力5以上的生锈武器之类,单挑小怪总是没问题的。打倒之后也会掉落新的武器提供续航。
  • 没有武器或者碰到怪物村的时候,避免战斗的难度很低,就算没有拿到伪装面具也不难逃开战斗。(我没有伪装面具之前翻了三十个呀哈哈,没有受到什么阻碍。)
  • 塞尔达的战斗机制决定了食物提供的战斗续航重要性并不高,就算不特意打猎采集,也能顺利进行流程。

不过当然拿到符文之后还是一波amiibo,作用并不是特别大就是了。主要的好处是拼上两三把武器可以击败一个猫布林,靠攻击力27的猫布林大棒可以硬钢一波小怪,而且也不用担心食物和钱的问题了。我的流程如下:

  • 新手村四神殿没什么好说的,也没什么像样的战斗,炮台守护者生命很少,有弓箭能射眼之后就很简单了。
  • 我一周目的时候是嗑药抗寒的。想在小屋拿抗寒衣服,要在锅旁边等到晚上国王老头才会出现,然后如果你摸索出了食谱就能对话并获得衣服了。
  • 出了新手村可以直接拿伪装面具,然后基本上就能全程脱战了。不过我看到村子北方有马,就往竞技场旁边的马厩跑了一趟,顺便去竞技场拿幻影头盔。
  • 竞技场那边的神殿里有四个小守护者,按理说应该能机关杀的用机关杀,不能的直接跑过去比较好。不过我武器多,拼了一些食物,耗光了所有武器打爆了所有小守护者。
  • 下面有守护者的塔,一周目我是靠两圈多耐力硬爬上去的。初期耐力不足,至少需要杀掉一个炮台,然后避开其他守护者就能爬上去了。
  • 这之后我回去新手村重新出发,去拿了伪装面具和幻影套的剩下两件,然后重新去做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