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虽然有点黑暗不过内容中有一半大概是我的真实个人经历。不过,现在的房子有没有横梁,主人公的红领巾到底系在哪儿了呢?


2016-06-05

死亡日记

“告诉你多少次了,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玩游戏机有用吗?别以为你班里第一就了不起,进了重点中学那都是尖子!将来社会竞争多激烈,没能耐的就没饭吃!你以为父母能养你一辈子啊?天天就知道玩,长大了有什么前途……”

天天都是这一套。我实在忍不住了,回了一句:“玩游戏怎么了?外国还有职业玩家呢!韩国的林永涣一年能挣合一百五十万人民币呢!”

“别提外国!你是在中国,懂不懂!张口闭口就外国怎么怎么样,你能出国吗?你有那本事吗,天天光玩能玩出国?你看你爸同事张伯伯的孩子张勇,人家是怎么学习的!在重点中学还能考前十名呢,回家还帮着家里做饭、洗碗、洗衣服……你帮过家里干活吗?就知道‘辟了啪啦’,那玩艺有什么用!要我说当初就不给你买,一千多块钱能买多少衣服!你要是再玩起来没完没了,看那天我就把那个游戏机给砸了……”

我忍无可忍,“啪”地关上了游戏机,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咣”地关上了门。“还摔门!你有了理了啊?你有功了啊?你不就仗着那点小聪明吗,告诉你,进入社会后那都没用!又没真本事,脾气又那么大,将来喝西北风去吧……”我妈还在不依不饶地说着,真是烦人。我不知道别人家里是不是也这样。父母的抱怨反正从来就没有闲着过。我现在才刚小学五年级,照我上了大学的哥哥(跟我私下里)的话说,苦难才刚刚开始……说这种话时,他总是一副悲天悯人的表情,同时透着一股怡然自得的神气。到他那步时,父母话再多,都可以躲到学校“避其锋芒”;至于我,我曾私下里计算过,上高中时恐怕正好赶上我妈的更年期,日子会更难过。唉……要说我这班里第一恐怕也会成为同学家长“说山”的对象吧!“看人家吴岩是怎么学的……”家长都是这样。道理我虽然明白,可是气却实在难平。

除了玩游戏机,看书便是我最大的嗜好。当然父母关于我“看闲书”的指责也是颇为不少,但这究竟也是难免,我又不是他们的神灯,总是实现他们的愿望……我随手拿起一本巴尔扎克的《幻灭》,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这本书比较厚,手感好罢了。我阶级性不太高,对吕西安,尽管我也知道他的失败好像是一系列的偶然而实际却是必然,但还是无法停止对他的无限同情。随手一翻,正好看到吕西安面对遭到玷污的神圣的文学而发出的哀叹:“还是死了好!”

我不禁为之一动。

别看我的生理年龄小,由于几乎可以说是过度的阅读,我并不认为“幼稚”这个词和我有什么关系。“死”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的词,所谓“一死万事休”,死亡可以说是逃避问题的最好方法。但是我是不会那么形而上地考虑问题的,对我来说,“死”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手段,一个将父母军的手段。时至今日,由于经济地位等原因,父母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我;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采取非常的手段。说起来人生苦短,为什么要为一些不喜欢的事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呢?我并不是随便想想而已,经过我的周密考虑,“自杀”已经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为了表明我的自杀不是因为一时冲动,或是心理脆弱,或是发神经之类的通俗现象,而是我对现实的不满和无言的反抗,我决定写日记。和自杀前的吕西安一样,我矫柔造作、夸大其词地炮制了好几篇遗书式的日记,写了好几个小本子。这种东西现在给父母看当然会被痛骂一顿,但相信如果摆在我的病床前将会产生无比的震撼力。这费了我好几周的时间,但我相信这是值得的;至于这期间的学习情况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毕竟在学习方面我对自己的智能倒不敢妄自菲薄。我就不明白,我妈怎么就看不出如此明显的一点?日记写好后,我并没有重看一遍,因为如果看到错别字之类的东西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改过来,而那样就不免显得做作了。自杀不是容易事,我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至于自杀方式,我考虑了很久。跳楼那种带有致残危险的行为是绝对禁止的。吃安眠药也很有可能成为白痴,撞车、投河等公共场所的行为更是不能尝试,万一不幸成了当代人良心淡薄的佐证就假戏真唱了。想来想去,我决定使用传统的悬梁自尽,盖一来触目惊心,二来时机比较容易控制。为了加强视觉冲击力,道具不用传统的皮带,而是使用红领巾。这尽管比较像拾前人牙慧,但料想我妈也不知道。

万事具备,我准备开始行动了;行动代号“银河飞将”——因为同名游戏的第四部的名字正是“自由的代价”。

我家是楼房,开门的声音非常清楚。等我妈出门买菜的时候,我把日记遗书摆在写字台正中,来到客厅,站在小凳子上,固定好红领巾绳圈,调匀呼吸;等到门口响起“噔、噔、噔”的脚步声,我连忙把头伸进绳圈,钥匙插进门锁并开始转动后,我深吸了一口气,把凳子向后踢去。凳子将靠在后面的沙发上,不会发出一点声音。

经过我的精心计算,除非我妈昏过去,否则我将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而以她的性格,昏过去的可能是万分之一。

上吊的感觉和普通的憋气果然不同。尽管做了深呼吸,我还是立刻痛苦得无法忍受,两腿不由自主的乱蹬。这时开锁声停了,门外一个老太婆的声音响了起来:“张姐,买菜去啦?”

我妈的声音:“李姨,今天的油菜还不错!我们儿子就喜欢吃肉,得让他吃点菜补充维生素。”

“就是,现在的孩子,光拣喜欢的吃,这怎么行?我们老二的那个孩子……”

我脑子顿时空白了。我想发出声音,可偏偏只能扭来扭去;我的手好像有千斤重,怎么也抬不起来。门外关于家长里短的对话在我的周围盘旋,我的意识渐渐模糊了,感到下身一松,裤子一凉,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后记:

两个月后,一本名叫“死亡日记”的书出版了。这本书的作者很特别,是一个已经自杀身亡了的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但是他的文笔却异常老道。据说他的父母是无偿把书稿捐献给出版社的。一时间,关于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的文章在各大报刊泛滥开来。

而据一家专门刊登八卦新闻的小报报道,“死亡日记”的作者的骨灰盒的形状,是他生前最喜欢的“DC”游戏机。

注:本文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和现实生活中的没有任何联系。

六月

2002 3